永明体语言风格
南朝中后期,声律之说大兴,诗歌领域强烈追求语言的形式美。永明末,盛为文章。沈约等人创立四声说,于是出现了“永明体”,又称新体诗。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,强调声韵格律。永明体诗歌炼句工稳,音韵谐婉流利,风格圆美流转和通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俗易懂的诗风。在永明体的诗人之中,沈约在当时甚有名望,诗歌成就也较为突出。
这是一首写好友老年时离别伤情的诗,写送别,既不写送别的时间和地点,又不通过写景抒情达意,而是从年轻时的分别写起,用一“易”字,说年轻时不把离别当成一回事,总觉得再会是很容易的。这里既是对从前分别的追忆,又是对过去把离别不当成一回事的追悔。这首诗在沈约的诗作中很有特色,不但句句言别,句句言友情、别情,气脉贯注,波澜起伏,而且通篇率尔直言,语言通畅流利,情感的表达均突出了老年人分别时的心理状态,依依留恋的深情厚意以及凄怆酸楚的痛苦心情。另外,诗的风格朴素,不加修饰,显得真切深刻,气骨道劲,不事雕凿,不用对仗句子,有平易亲切之感。
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, 谢朓诗歌内容丰富,多描写自然景物,间亦直抒怀抱,诗的风格清新秀丽,圆美流转,善于发端,时有佳句;又平仄协调,对偶工整。他既摄取了谢灵运的山水诗中细腻逼真的长处,又摆脱玄言哲理,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,用语新颖,不落俗套,使语言清新生动。
此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。整首诗中的“馀霞散成绮,澄江静如练。喧鸟覆春州,杂英满芳甸。”,对仗工整,没有任何说理的成分。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、满目彩绘,写情单纯柔和,轻清温婉。诗里明媚秀丽的景物又与诗人思乡的情思自然融合,显得深婉含蓄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另一位积极参与创制“永明体”的王融,也是颇有才华的诗人。王融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构思含蓄而有韵致,写景细腻而清新自然,语言华美而平易流畅。如他的《临高台》,
写景清新细腻,造语清新精巧,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,并表现出一种含婉不露的情韵。

写景清新细腻,造语清新精巧,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,并表现出一种含婉不露的情韵。
又如其《同沈右率诸公赋鼓吹曲二首》其一《巫山高》,
将想象中巫山烟霞的舒卷变幻、飘渺芳香的时断时续,同自己惆怅的相思之情自然妙合,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,使他的诗具有词美英净、清新典雅、平白清新的风格,后人常把他的诗同谢朓的诗相混,可见他们的诗风确有共同之处。
"想象巫山高,薄暮阳台曲。
烟霞乍舒卷,蘅芳时断续。
彼美如可期,寤言纷在瞩。
怃然坐相思,秋风下庭绿。"
《相送》,
《临行与故游夜别》,
全诗极力渲染与朋友离别时依恋难舍的情景,深婉动人。一个“晓” 字,潜藏着无限离别深情。而 “夜雨”两句,正是这样的佳句。茫茫夜色,点点细雨,淡淡灯光,给这故游夜别的场面笼罩上一片浓重的感伤色彩。“相悲各罢酒,何时同促膝?”“同”字照应首句的“共”字,缠绵悱恻。而以设问作结,进一步抒发了“盛会难再”的深沉感慨,使人产生无限遐想。整首诗写离别,将寻常情事,眼前景物,信手拈来。诗的风格自然清新,朴素自然,语言力求朴素,不追求辞藻的华丽,显示出质朴无华,字眼直接陈述,不加修饰,显得真切深刻,平易近人。整首诗情景交融,颇为动人,前后照应,耐人寻味,清新生动。
全诗极力渲染与朋友离别时依恋难舍的情景,深婉动人。一个“晓” 字,潜藏着无限离别深情。而 “夜雨”两句,正是这样的佳句。茫茫夜色,点点细雨,淡淡灯光,给这故游夜别的场面笼罩上一片浓重的感伤色彩。“相悲各罢酒,何时同促膝?”“同”字照应首句的“共”字,缠绵悱恻。而以设问作结,进一步抒发了“盛会难再”的深沉感慨,使人产生无限遐想。整首诗写离别,将寻常情事,眼前景物,信手拈来。诗的风格自然清新,朴素自然,语言力求朴素,不追求辞藻的华丽,显示出质朴无华,字眼直接陈述,不加修饰,显得真切深刻,平易近人。整首诗情景交融,颇为动人,前后照应,耐人寻味,清新生动。
资料充足
回复删除谢谢分享
资料充足
回复删除谢谢分享
资料非常充实!排版一目了然👍🏻😋
回复删除继续加油❤️
资料非常充实!让我理解那时代的诗歌。
回复删除赞👍
回复删除图片跟诗很配,继续加油
回复删除获益亮多 谢谢!
回复删除